2021年中國HUD滲透率僅5.4%,市場規模僅18.3億元,隨著技術成熟和市場認知建立,未來幾年將實現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。當前W-HUD是主角,向AR-HUD增量市場轉型是大勢所趨。影像源占HUD成本近50%,其TFT因成本與體積優勢是當前主流,但DLP憑借解決AR-HUD的成像質量、耐高溫性和設備體積三元悖論將成未來主流。消費者對HUD付費意愿提升、國產成本下降及HUD向大眾車型下探共同驅動需求增長,20萬元內的車型紛紛布局HUD,未來增量市場國產品牌優勢顯著。HUD市場集中度較高,過去被國際企業壟斷,2021年中國W/ARHUD供應商中,日本電裝市場占比近40%,該公司在國內企業中排第一。當前產品集中于W-HUD,國內企業有望在AR-HUD方向彎道超車。成本、體積、本地化與軟件研發成HUD供應商的核心能力,本土廠商研發正持續突破且有本地化優勢。今天帶來這么一只汽車電子龍頭,讓我們來看該公司的投資邏輯。
HUD 市場目前處于增長快車道
近年來,作為智能座艙的顯性配置,HUD 被眾多主機廠紛紛加碼布局,市場正處于高速成長期。理想新車L9 是市面首款用大面積W-HUD 取代儀表盤功能的車型,其對HUD 應用有很強的教育作用。
外資廠商領跑HUD賽道,國產供應商發展迅速
HUD日漸成為汽車人機交互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。抬頭顯示(HUD)是一種光學器件,其工作原理與投影儀基本相同,將需要顯示的信息投影到駕駛員前方的透明介質上。HUD使得駕駛員不用將視線從前方路面移開便可獲得車輛駕駛信息,這大大提高了駕駛安全性。除提升駕駛安全性外,HUD也逐漸成為汽車人機交互的重要媒介之一,HUD可以使得車況、智能駕駛等信息的顯示更為高效,同時還可以大幅增強導航的顯示效果,此外AR技術的應用也使得HUD在人機交互領域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。
汽車HUD主要分為三大類別:C-HUD、W-HUD和AR-HUD:
C-HUD(CombinerHUD)主要用于后裝市場,將逐漸被淘汰。C-HUD是通過放置于儀表上方的一塊透明樹脂玻璃進行成像,一般用于后裝市場。優點是成本低,便于安裝,可以不依賴擋風玻璃進行投影,但C-HUD的顯示內容有限,成像距離近,發生事故時容易對車內乘員造成二次傷害,目前C-HUD的市場份額已經逐漸萎縮。
W-HUD(WindshieldHUD)目前是車載HUD的主流。W-HUD是將光影投射在前擋風玻璃上,相比C-HUD可以支持更大的成像區域和更遠的投影距離,目前W-HUD是車載HUD的主流,其技術相對成熟,但成本高于C-HUD。
AR-HUD是未來HUD的發展方向。AR-HUD實際上是W-HUD的延伸,利用了增強現實技術,將投身的光影信息和現實路況實時信息進行疊加,讓駕駛員更直接獲取信息,相比于W-HUD,AR-HUD的顯示內容更加豐富,投影距離也更長。由于AR技術的應用使得HUD的使用場景更加豐富,未來HUD將逐步由W-HUD向AR-HUD過渡。當前AR-HUD還有很多優化空間,如體積過大、陽光倒灌、成本較高以及由于算法不成熟導致AR實際效果并不夠理想等。
從圖像生成技術來看,HUD主要包括TFT、DLP、LCoS和LBS技術。目前TFT和DLP兩種技術方案均已實現量產交付:
TFT(即TFT-LCD,是采用液晶顯示面板透射成像)方案成本低,應用最為廣泛,與W-HUD可組成最佳的成本方案,但應用于AR-HUD可能面臨較難解決的熱管理問題,一般當HUD的投影距離大于10米時,TFT方案的可能已經不再適用。
DLP(DigitalLightProcessing)方案采用的是德州儀器的專利DMD芯片,DMD由數百萬個高反射的鋁制獨立微型晶片組成,每個鏡片可以通過數量龐大的超小型數字光開關控制角度。相較于TFT,DLP技術的成像質量更好,但成本也更高,在解決陽光倒灌問題方面,DLP方案可以避開太陽光倒灌燒毀PGU的問題。
到2025年國內HUD搭載量有望超過900萬套
從2016年開始,國內乘用車前裝HUD裝配量開始呈現持續攀升狀態,據高工智能汽車數據,2021年中國市場乘用車新車搭載HUD上險量為116.72萬臺,前裝標配搭載率為5.72%,其中AR-HUD前裝搭載量超過5萬輛。我們認為HUD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,據佐思汽車研究院預測,到2025年我國HUD前裝配套量產規模將超過900萬套,若以2600萬臺乘用車銷量測算,到2025年HUD滲透率將達到35%左右。
預計到2025年我國HUD市場規模將達到181億元
R-HUD有望憑借更佳的交互體驗成為未來HUD的主流,預計到2025年AR-HUD將占全部HUD出貨量的40%左右。假設W-HUD和AR-HUD價格按照每年5%的速度下降,據此測算到2025年我國HUD市場空間將達到181億元,平均單套HUD價格將達到約2000元左右。
從產業鏈來看,HUD上游主要由成像部分(芯片、PGU-PictureGenerationUnit,即圖像生成單元)、光學鏡面、擋風玻璃等零部件企業構成,中游由國內外HUD解決方案供應商提供,下游為主機廠。HUD產業鏈上游對進口依賴較大,尤其是成像芯片。PGU是HUD的核心部件,約占HUD成本的30%~50%左右。
此前HUD前裝市場基本被日本精機、德國大陸、日本電裝、偉世通等國外全球性TIER1壟斷,其客戶主要以外資品牌為主。
近幾年國產HUD廠商逐漸嶄露頭角,且上量迅速,華陽、澤景、怡利、水晶光電等已實現量產,在國內HUD廠商中處于領先位置,其他國產供應商如華為、未來黑科技、疆程等也已獲得主機廠量產項目,在客戶結構方面,國內HUD廠商的客戶主要以自主品牌車企為主。
今天帶來這么一只汽車電子和智能座艙龍頭:
1、公司為汽車電子龍頭,基本盤地位穩固,借力HUD步入快速增長期。
2、HUD賽道空間廣闊,HUD成為公司重要增長驅動,多項業務全面開花。
3、公司智能座艙領域前景良好,且未來隨著智能汽車的發展,HUD的滲透率將會快速提升,AR-HUD結合了AR技術,將顯示內容與形成場景做到了虛實結合,人機交互性強安全性高,有望成為HUD的最終發展方向。
(來源:浙商證券、中原證券、平安證券)
粉絲特惠:好股票APP五個熱門產品任選一款,體驗五天!歡迎下載注冊體驗!